中新网兰州12月10日电 (赵宝巾 刘玉桃)“我不仅收获了很多跨国友谊,也特别留恋在甘肃的生活。”今年刚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曾子轩,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如今已担任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政府议员顾问,他希望以后能成为两国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在中国,每个民族的舞蹈都很迷人,所以我很喜欢中国舞,也很喜欢中国文化。”来自莱索托的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学生茉莉是一名小“网红”,拥有10万粉丝的她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立志要做一名跨文化交流“使者”。
图为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节表演加纳歌舞剧。(资料图)西北师范大学供图
“这里的风沙治理很有智慧。”2023年10月,在“感知中国—与八步沙的绿色约定”社会实践及文化体验活动现场,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9个国家的27名国际青年撸起袖子开展压沙活动,实地体验开沙沟、铲黄沙,近距离感受“中国智慧”。
从个人到团队,从热爱到传播,文化架桥、文明互鉴,中国故事远扬海外,深入人心。这背后,一次次留下西北师范大学的足迹。
育丝路英才担文化使命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累计培养来自50多个国家的本科、硕士、博士和语言进修生2800余人,他们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使者。
201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帝,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和中国美食,他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附近经营一家兰州牛肉面馆,向俄罗斯民众展现中国味道、兰州味道。同时,马帝还在俄罗斯创办了“俄罗斯东方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起文化互通的“青年使者”。
图为西北师范大学“中华语言文化本科学历班”学生学习。(资料图)西北师范大学供图
目前,该校已形成“向西为主、聚焦中亚、辐射北非、特色发展”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打造出“留学甘肃·留学师大”来华留学教育品牌。
“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人文气质以及‘通语言、擅教学、会交流、懂规则’的高水平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人才。”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说。
架文化桥梁讲中国故事
2019年来到甘肃,在该校执教的俄语教师玛利亚,目睹了这些年西北师范大学持续不断向好发展。
玛利亚对中国的情缘,源于她同该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莉副教授的“友谊”。当年在俄罗斯求学的李莉,经常把中国的发展变化、西北师大这所老校的情怀担当讲给玛利亚听,这让玛利亚对这里产生了极好的印象。
如今,这对“姐妹”同事携手设计课堂教学、探讨俄语学习、培养优秀语言人才。她们的学生也遍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活跃在外事外交、公安边检、石油机械、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领域。
玛利亚和李莉也正在努力做好甘肃人文基因的文化传播,用俄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与希腊雅典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等30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该校还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合作培养项目”和“促进与俄白乌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年派出师生40人出国研修。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同海外7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务实合作,并且在学期/学年制交换生、“N+N”双学位项目、短期学分课程和文化体验活动等传统合作模式基础上,与外方合作院校协商设计学术能力提升专题定制项目、实践导向的全球文化浸润项目等新合作形式。
搭合作平台创办学特色
“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4月,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之一,主要集中于中亚语言与跨文化研究、中亚法律翻译与研究、中国与中亚跨境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以及中亚历史与丝绸之路文明史四大研究方向,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智库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亚研究院院长田澍介绍说。
图为西北师范大学组织编译的《哈萨克斯坦常用法律》在哈萨克斯坦举办首发仪式。(资料图)西北师范大学供图
近几年,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围绕中亚政治与法律、中亚旅游、中亚语言文化、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等内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获批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重大研究课题3项,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该校还与中亚国家高校联办了五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主办《中亚研究通讯》,编辑出版《中亚研究集刊》等,逐渐形成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人文交流合作的多学科学术合作平台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表示,今后,学校将以教师教育合作为抓手,育“英才”、架“桥梁”、创“特色”,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在拓展海外合作伙伴、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等领域取得更多成就。(完)
中新网金华12月10日电 (记者 张斌)越来越多青年人把目光放在了乡村。
出生自新疆的浙江大学本科生邓惠文是一名浙江省“00后talker”宣讲员。12月9日至10日,她从杭州来到浙江金华的山区县磐安,参与主题为“年轻人如何在乡村找到‘用武之地’”的一场蹲点式宣讲活动。
活动期间,她第一次听说婺州南孔的故事。
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是孔氏婺州南宗所在地。南宋建炎三年,孔子第47代孙孔若钧携子孔端躬等逃难路过并寓居于此,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八百多年过去,婺州南孔成为磐安乃至金华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蹲点式宣讲活动中,邓惠文所在的小组深入榉溪村,围绕活动主题展开挖掘。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村里一位因婺州南孔来此定居并开展研学教育的“新乡人”。“过去我在新闻中看到扎根乡村、改变乡村的人物。这次我真实接触了这样的人,并且看到他为文化传承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成效。”
邓惠文所在的小组开展汇报宣讲。张斌摄
10日举行的汇报宣讲中,邓惠文和其他组员一起用“剧本杀”的形式,设计榉溪村孔氏南宗家庙“消失的文物”为悬念,用村党支部书记和“原乡人、新乡人、返乡人”等角色展开叙事,介绍一代代榉溪人守护婺州南孔文化的经历。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要让一个‘人的村庄’变成‘一个人’的村庄。”宣讲最后一幕,宣讲员如是述说。
作为这一组的导师,浙江省宣讲名师梁龙长期探索用脱口秀方式开展理论宣讲。在他看来,蹲点式宣讲不是“闭门造车”,更像是“开车”。“我们在蹲点过程中会遇到了很多人‘加油’,蹲点的地方就像是‘加油站’,这样我们的车才能跑得更远,让宣讲更有魅力,触达更多受众。”
梁龙认为,蹲点式宣讲不仅是对理论宣讲工作的创新,更是对青年宣讲员成长的一次助力。“学校、办公室的青年人可以改变‘管中窥豹’认识中国的方式,‘掀开帘子’看到更广的世界。这对各专业、各行业的宣讲员在未来发展、宣讲都很有帮助。”
事实上,上大学后,邓惠文经常参与演讲和宣讲活动。入选浙江省“00后talker”宣讲员后,她多次走出校园来到浙江衢州、金华等地乡村,通过蹲点挖掘积累宣讲素材。她认为,这一经历,令有志于从事公共事业的自己对中国的理解更加真切了。
磐安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网记者,这次活动邀请“浙大青马”“红·传青年”“婺江潮声”等5支宣讲队伍和浙江省级宣讲名师、网络博主等数十名青年参与,设置“村情三问”“村游三荐”“村播三连”“村课三讲”四大主题实践,同时还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拍摄等赋能山区县文旅产业发展,可谓是一次“特种兵、急行军”的蹲点式宣讲活动。
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包大为(右一)开讲村课。张斌摄
10日凌晨,中新网记者就在活动驻地酒店会议室看到三小组成员仍在激烈讨论宣讲内容,“消化”蹲点乡村、走访基层的收获。
“在主题教育背景下,蹲点宣讲活动安排相对紧凑,被大家称为‘特种兵式宣讲’。虽然更辛苦,但这样的经历对青年人来说也更难忘,也更容易激发新时代青年的活力和灵感。”在磐安挂职的浙江省委宣传部干部王人骏说。
“青年是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社会群体,而乡村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平台。”磐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威良表示,期待吸引更多新时代优秀青年和乡村来一场“双向奔赴”。
金华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戴敦建总结活动。张斌摄
据了解,今年4月,磐安“向上青年”和浙大青马学子共同举办了“八八战略”在身边——“青马向上”研学营活动,首创蹲点式宣讲模式。
此后,不仅“乡村开学第一课”“青马向上,无量景东——磐景宣讲走亲”等系列活动陆续在磐安举办,浙江越来越多青年宣讲员走出校园、办公室,前往基层村社、企业等,践行推广蹲点式宣讲。
当日,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孙保胜对中新网记者说,走进乡村的青年宣讲员等青年人在走进乡村寻找“用武之地”过程中,要注重乡村的底蕴、底气、底色,借好人力、物力、财力,用好原乡人、新乡人、返乡人,以此实现个人成长和乡村振兴的统一。
在中新网记者观察看来,青年宣讲员能在乡村找到“用武之地”,其本质就在于把握了“国之大者”,将党的理论“讲在祖国大地上”。
年轻人如何在乡村找到“用武之地”?其答案即在于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