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12月10日电 (黄兴鸿)10日,记者在2023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希望之星”培养计划十周年交流座谈会上获悉,希望工程中的“希望之星”惠及该省163名学子,而希望工程实施33年来,共资助该省近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小学生。
图为12月10日,“希望之星”成员表演才艺。黄兴鸿 摄
当日,在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组织下,应届和往届“希望之星”受助学子和捐赠方代表60余人欢聚昆明,共庆“希望之星”十周岁生日。
参加座谈会的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飞介绍,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的入学工作,2014年,该省推出“希望之星”培养计划。
据悉,10年来,“希望之星”共惠及该省16个州市的163名大学生。大学期间,每名学子可获4万元(人民币,下同)助学金。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希望之星”,已成为教师、医生、护士、警察等,并用实际行动反哺着社会。
图为12月10日,黄佩霞(左二)与受资助的学子在会场交谈。黄兴鸿 摄
在座谈会现场,89岁的黄佩霞告诉记者,2018年至今,她先后资助了12名大学生,费用达48万元。
云南保山女孩濮永芳介绍,她是“希望之星”受益人,2018年考入云南中医药大学后,得到黄佩霞奶奶的资助。“黄奶奶生活节俭,但资助贫困学生很大方,把我们当成亲人。”濮永芳告诉记者,她现在在昆明工作,经常去看望黄奶奶,自己会不断回馈社会。
来自丽江的吉火忍落是2023年的“希望之星”一员,现就读于玉溪师范学院。她表示,会心怀感恩之情,刻苦学习,待有能力时,希望成为希望工程的新生力量。
图为12月10日,“希望之星”通过活动相互认识。黄兴鸿 摄
捐赠方代表鼓励在读大学的“希望之星”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颗明日之星,接力传递好希望的火炬,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
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王颢茗介绍,云南希望工程自1990年实施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累计筹集各类爱心善款逾14亿元,已资助该省家庭经济困难大中小学生近30万人,其中大学生34600余名。(完)
中新社南京12月10日电 (徐珊珊)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主办的“数字时代的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10日在江苏南京举行,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时代人权保障的新理念、新发展,进行广泛研讨交流。
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向和指出,数字科技的蓬勃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所享有的权利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并确认体现宪法价值的数字人权,同时加强数字人权立法、法律修改与法律解释工作。
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芳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据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保障数据全球自由流动的同时,个人数据权利也获得了保障,数字人权成为数据治理的共同语言。她认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数字社会是数字人权的终极目标。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就“数字时代人权研究的模式”作主旨发言。他提出,在数字化时代,人权治理的整体构造呈现内在统一性和外在互补性,在此背景下,“系统际”关联为人权治理在数字时代的演化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型。
“以智慧教育为显著特征的全球教育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璞说,智慧教育时代,受教育权的自由权属性彰显。教育法典编撰工作应积极回应优质教育、全民终身教育、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等问题。
广西大学法学院教授管华表示,人工智能在给教育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等挑战。在智能时代,教育法律关系既保持了传统核心内容,又应当有对应的变革。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鲁广锦认为,数字时代出现了“数据主义”“数字化生存”以及“信息自由”等理念。这些理念与传统的人文主义、人权观念以及发展理念有何相同与不同,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如何认识数据时代人的主体性等,都是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完) 【编辑:刘阳禾】